吉林省非遗文化“云”过年 政务要闻-政务在线 张琪 330161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省非遗文化“云”过年 政务要闻-政务在线 张琪 330161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在线 > 政务要闻

吉林省非遗文化“云”过年

2021-01-20 09:0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为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中国年氛围,让人民群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家的味道、年的味道,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于2021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其中重点活动为“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活动期间在快手、抖音、微博上的“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展播专区将对吉林乌拉满族年俗、查干萨日、花棒秧歌、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烧月亮房、朝鲜族尤茨、长白山回族龙灯、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8个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年俗活动进行宣传短片展播。同时,从即日起至正月十五,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围绕年俗非遗项目开展拍摄记录、直播,支持网友在三个平台带话题拍摄上传与“年文化”相关的非遗短视频,记录春节年俗活动中的内容和细节,展示吉林大地上喜庆热烈、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以此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其中,快手话题为#寻味非遗年过家乡的节#;抖音话题:非遗过年dou来播;微博话题#非遗过大年# #春节168小时#。通过“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愿您不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家乡的温暖,过一个味道浓厚的新春佳节,我们一起“云”过年。

微信图片_20210120085656.jpg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丰富,类别齐全,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吉林的色彩与温度,凝聚着吉林的魅力与精彩。同样也包含着吉林人民生命的追求和情感寄托。春节期间有很多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在这个文化时空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体现浓厚的民族风采。

  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最具代表性的朝鲜族民间游戏拔草龙,凝合体育运动、艺术表演和娱乐等众多因素于一体,不受年龄、场地和时间限制的尤茨、花图游戏备受朝鲜族群众喜爱,正月十五“烧月亮房”,当火苗明亮地燃烧升腾,人们奏起农乐,载歌载舞,于欢声笑语中企盼新年吉祥、安康、和谐。

微信图片_20210120085639.jpg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汉族习俗,但又融合了满族特色。吉林乌拉满族年俗、吉林乌拉冰雪祭、满族欻嘎拉哈、满族珍珠球、乌拉满族秧歌,凝聚了满族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传统习俗,祈福平安、感恩自然,唤起对旧时新年的回忆和对满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

微信图片_20210120085705.jpg

  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蒙古族把过年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色的新年”。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腊月二十三要先打扫卫生清洁庭院,到傍晚要“祭火”,蒙古族人民视“火”为生命的象征,认为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除夕是查干萨日最热闹的一天,全家人换上新装,举行祭祖、供佛、甚至祭家或村的敖包,还有全家欢聚吃团圆饭、互相拜年、表演歌舞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120085720.jpg

  正月十五闹元宵,长白山区的回族群众舞起以蓝、白、绿为主要基调的回族龙灯,汉族群众在花棒秧歌悦耳的敲打声中,在传统元宵制作工艺的体验中许下四季平安的祝福,收获着满满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华欣欣

图片由省文旅厅提供

编辑: 张琪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