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3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近日对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了命名,我省靖宇县、珲春市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白山市中部生态经济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至此,我省累计11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市县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保护科李金功、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池北区分局韩玉红、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李德忠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吉林红石林业局赵希海、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万平获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此外,我省已连续10年开展省级生态县(市)创建工作,累计命名吉林省生态县(市、区)27个、吉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推动了生态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吉林样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
据悉,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动了示范创建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以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了党政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观和绿色发展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一批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鲜活案例。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创建地区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白山市11个国控断面、11个省控断面和8处在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7处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在全省11个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位列第1名,今年1-9月在国家地级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排名中,白山市位列全国第5名。2022年,白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7%,排在全省第一方阵。PM2.5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8%。珲春市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林草覆盖率等指标远高于国家考核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东北虎豹定居繁育、迁徙候鸟驻足停歇留下了充足的生态空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丰富。创建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复合产业,丰富拓展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4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白山市中部生态经济区依托松花江和长白山的立体资源宝库,对人参、五味子、刺五加等林下产品以及矿泉水等“绿色”资源进行全链条开发。靖宇县积极打造松花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全力打响“心往长白山·松花江上游”文旅品牌。抚松县开发了“观天池、戏冰雪、赏雾凇、泡温泉”的冰雪旅游精品路线,切实将冰雪这个“白色”冷资源转变为热产业、热经济。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创建地区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实践案例。靖宇县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建立了案件排查机制,有效推进工作落实。珲春市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红线面积占全域面积的81.48%,有效加强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监管,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下一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施生态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增效”行动,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为抓手,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培树更多生态文明建设典型,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实现吉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房子琪
实习记者 王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