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就是旗帜、就是力量。近日,绿园区选树了十名巾帼典型,她们的先进事迹即日起陆续刊发。
这些典型中,有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社区干部,有技能过硬、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有携手乡邻、带动致富的创业先锋,有披星戴月、扮靓市容的环卫女工,有勇战疫情、不顾个人安危的最美医务工作者……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妇女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卓越人生追求。
希望全区上下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标杆,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希望各级妇联组织更好地成为推动妇女事业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广大妇女同志,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为建设高质量城乡一体化新城区贡献巾帼智慧、凝聚巾帼力量、彰显巾帼风采,共同续写绿园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巾帼旗帜展风采】
传承“工匠精神”的高铁女工
——中车长客姚智慧的精彩十年
人生的光彩,不是被聚光灯的强光照出来的,而是在平凡日子里一笔一笔认真地描画而成的。
姚智慧,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工。虽然她只是众多电工中的一个,但她并不普通,因为她的身上洋溢着令人敬重的“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过去近10年间,在高铁装配车间里,姚智慧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将汗水播撒在工作岗位上。她以女性的坚韧和“工匠精神”迎接了一个个挑战,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她用10年完成了人生的成熟和成长,用无怨无悔书写着青春的华彩篇章。
低谷 从高考失利到工作失意
高三的时候,一向名列前茅的姚智慧突然厌倦了学习。“高三太累了,我干嘛要这么累啊?”她俨然是个叛逆少年,听不进任何劝阻,开始放任自己。放任的结果就是,高考她只考了524分,虽然分数不算低,但在老师同学眼里,失去了本可以上名校的一棵好苗子。
她从河北老家来到吉林市,成为东北电力大学输变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员。2011年,姚智慧毕业了,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中,长客公司抛出橄榄枝,姚智慧还没弄明白这个公司是干嘛的,就被录取了。
起初,姚智慧以为自己的工作不过是卖卖客车票,当时还有同学打趣她:“智慧,以后我们买票就找你啦!”然而,当来到公司报到、被领进装配车间时,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偌大的车间一眼望不到头,一排排和谐号动车组车身闪闪发光。她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当一名高铁工人也能让人如此自豪!
可是,最初的半年多,姚智慧的生活是灰暗的。她的工作内容是为动车接线。看着比自己手指还粗的线,她心里一阵阵打怵:这要怎么接?
接线的时候需要剥外皮,劲用大了,就会剥伤到里面的线;劲用小了,又会影响工作效率;线又粗又硬,要想固定成型,得有足够的力气才行;线头如果有毛刺,会影响到整个电路的正常运行……对于男性来说,这些都不算事,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身材单薄的姚智慧来说,太难了。工作一天下来,活儿没干多少,手臂、手指上到处是伤。吃饭的时候,手指疼得连筷子都拿不住。
哭了很多次,懂得了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她开始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铁工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经过刻苦的磨练才能成为佼佼者。
转折 即使撞到南墙也要把墙撞倒
目标一旦确立,困难就不再可怕。姚智慧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凭啥男同事就能干得好?我为啥不能把女性的优势发挥出来?
刚出校门的她,起点低,但她给自己定的要求却很高,在工作中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误差,一定要精益求精!
在工友眼里,这个新来的有着一双灵动大眼睛的女孩,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她总有一堆问题四处求教;为了精准地剥开线的外皮,她每天练上200多次;为了确保线头没有毛刺,她把手套的拇指和食指尖剪下来,用手指来找感觉……
在不到5平方米的空间里,她和五六个工友同时操作,空间局促,她就跪着干活,而且经常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膝盖跪得红肿了,手上磨出了一层茧子,由于经常用力,手指变粗了。
一次不行,那就多来几次。往往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和一根根线“较劲”。“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对我来讲,即使撞到南墙也要把墙撞倒,再继续朝前走。”姚智慧坚毅地说。
让男工友们诧异的是,这个纤弱的小姑娘突然就厉害了起来,厉害到在一次次比赛中战胜了他们。“哪还有姑娘家的样子,你就是个‘女汉子’。”有人调侃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操作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当她捧回一本本获奖证书时,工友们在羡慕的同时,又给她封了个“倔强女神”的名号。
面对大家的夸奖,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女汉子”“女神”,不过是距离“优秀的高铁工人”的目标更近一步,而每向前迈一步,都是无数次苦练技术和勇于挑战困难换来的。
荣耀 总书记面前亮绝活儿
2015年,长客迎来了辉煌时刻:这一年,长客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专业化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在过去的5年里,包括姚智慧在内的第一代高铁工人立足岗位、脚踏实地,钻研技艺、追求卓越,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在长客,“一口清”是每个工人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是他们需要执行的工作标准。为了能倒背如流,每天只要一有空,姚智慧就会背上几遍。但是她发现有个问题,背是背下来了,如果别人一打断,就全忘了。为此,她自创了“干扰式”背法——上下班的路上,她把手机电台的声音开到最大;在嘈杂的餐厅里,她让朋友随时打断她;为了保证口齿清晰,她咬着筷子或铅笔练习。两个月下来,她终于做到了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倒背如流。
“熟练背诵的结果就是,在接线时,哪个工序该干啥、执行啥标准,不需要想,自然而然、一丝一毫都不会差。”姚智慧说。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长客视察,姚智慧主动请缨,挺直腰板站在总书记面前,目光自信、声音响亮、清晰流利地背出了一大串工艺流程。总书记微笑着频频点头:“这个‘工序一口清’很厉害。”她认真地回复总书记:“每列动车有19726根线束,近10万个接线点,必须将工艺流程倒背如流,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每道工序!”
这是她人生的辉煌时刻。“天哪,我竟然见到了总书记!”当天晚上,她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温暖的握手,简单的交谈,都将激励我不断上进!”
梦想 让更多人记住“姚智慧”这个名字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出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到了现代,“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一年,中车长客的李万君、谢元立、罗昭强被授予“十大最具影响力长春工匠”称号。
而作为车间里挑大梁的骨干成员,姚智慧在这年“五•一”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这是中国高铁给我的荣光!”姚智慧十分清楚,没有“中国高铁”这块金字招牌,没有中车长客这个舞台,她的人生就不会如此精彩。所以,她要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继续发扬“工匠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我要让更多的人记住‘姚智慧’这个名字!”
2018年,生完孩子重返岗位的她,并没有“一孕傻三年”,而是更加沉稳、更具创新活力,“以前,凭的就是一股冲劲儿。现在当了妈妈,在学会观察孩子的同时,再去观察我的工作,才发现工作中更加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她在巡检中发现,尽管有统一的接线标准,但大家执行起来参差不齐,有的线头有毛刺,有的线盘得七扭八歪,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对于车辆运行来说,却存在着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拆解和摸索,她制作了5个电气样板模拟盘,每个模拟盘上,每根线的接线点、接线位置、走向都十分清晰,“像这样,线与线之间不能压上,线束之间要排列整齐……”她指着一个像工艺品的样板盘说,“这个模拟盘看起来十分直观,只要按照这个标准来接线就合格了。有时候,说不如做,你做出来了,别人自然看得到,也会去效仿。”
由于创新能力强,多年来,她先后参与了CRH380型动车、CRH5型车以及中国标准动车组等13种车型近50个重点工序生产攻关任务,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累计解决难题36项。在2019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她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吉林赛区决赛一等奖。
用瑰丽的希望播种,用辛勤的汗水培育,收获最甜美的果实。近10年来,姚智慧用执着的坚守和精细的品质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如今32岁的她初心不变:关心时事、自学剪纸和绘画、读各种书籍……她要用更为开阔的眼界、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具创新的意识投入到中国高铁事业中,继续做一个“一线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