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博维,剪辑师。吉林长春人。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电影学院(AFI)剪辑系,201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剪辑作品曾入围多个国内外知名影展,其中包括第46届学生奥斯卡(Student Academy Awards)最佳真人短片奖,2019 美国电影学会电影节(AFI FEST),第39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第40届学生艾美奖(College Television Awards), 第30届新奥尔良电影节(New Orleans Film Festival)及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等。
记者:您为什么想做一名剪辑师?
岳博维:我从小学开始就被电影吸引。但20年前看电影的方式还很有限,当时主要是电影频道播放、租借或购买DVD光盘。电影频道虽然很好,但选择空间却很有限,只能是人家播什么你看什么。所以那时候我就偷偷的把早饭,零花钱之类的攒起来买DVD。很幸运的是,当时身边还有一群爱好相同的小伙伴儿。大家商量好,不要买重,可以互相借看。
2011年,我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在电影学院的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4年,除了学知识和交朋友,它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把电影制作当作未来事业这件事。电影声音的相关学习和工作很有趣,它靠近电影本身,但又主要是基于定剪画面的二度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我个人不是特别偏好二度创作类的工作,如果可以再选一次,我希望可以更直接靠近故事创作本身。2016年我申请了美国电影学院(AFI) 的剪辑系的研究生,并在2016年的夏天去到了洛杉矶。比起学校,AFI更像是一个制片公司,它相信最好的学习就是练习。所以自入学开始,我便开始了职业剪辑师的生涯,整个研究生阶段非常紧张且高效,每天都好像是上班一样。
记者:您的工作内容大概是怎样的?
岳博维:从现如今的电影制作工艺来说,剪辑早已不是一个纯后期的工作了。大部分的电影从剧本创作初期就已经有了剪辑师的参与。通常情况下,剪辑师要参与剧本创作的讨论,与编剧,导演和摄影师共同打磨故事情节,人物走向,以及更重要的是参与分镜的创作。剪辑师还要对拍摄素材的内容以及体量提供可能的风险预警,还要在开拍之前与摄影,特效等其他相关技术部门进行流程测试等。等拍摄结束之后,大部分导演和制片公司都会让剪辑师自己独立创作一个粗剪的版本,这样既可以保证客观性,有时也可以为导演提供一些新鲜的角度和观点。之后就进入到了导演与剪辑共同工作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往往最长。通常对于一部2小时左右的电影,剪辑周期大概在3-4个月。中间会包含多个版本的调试,以及邀请观众参与的试映以及反馈修改等。等到剪辑结束,影片定剪,很多情况下,剪辑师还需要参与影片的后期特效、声音、音乐以及调色等其他后续部门的工作,以确保各部门的工作都在按照定剪时确定的影片大方向上进行直至最终完成。
记者:如今再回看你的第一部长片《再见18班》,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岳博维:《再见18班》是我的第一部网络长片,今天再回看感触很深。影片制作成本并不高,大部分演员也都是素人。这部电影是在深圳拍摄,拍摄完成后素材带回到洛杉矶开始的剪辑工作。也是因为影片的筹备期非常短,所以现场的拍摄条件很多时候也都非常有限。因此剪辑这部影片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如何合理的使用素材以保护住演员的表演,使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在故事流畅的前提下也足够有说服力。另一个花费了些时间的工作就是修正一些硬性的技术错误,比如越轴线,摄影机抖动,以及过曝等相关的问题。导演禹岚馨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但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与她一同工作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尽管影片在技术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但由于我们在创作和再创作中倾注了非常多的真情实感,所以非常幸运影片在上线后,在几乎零宣发的情况下,还是取得了全网近2500万的高点击率,并且获得了中国高校影视协会“学院奖”的年度最佳网络电影等荣誉。
记者:您是如何把握与不同导演的合作关系呢?
岳博维:我做过一个统计,从入行至今我合作过的近20位导演,其中中美大概各占一半,导演的平均年龄是37岁。每位导演的职业背景,受教育经历都不尽相同,也正因如此,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也都不太一样。但对于一个剪辑师来说,毋庸置疑,创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除此之外,与人协作的能力,沟通能力也非常关键。因为电影是一个团队作业,除了剪辑师自己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对导演,对制片人和制片公司负责。所以当我面对不同的导演的时候,我会先认真的听对方的创作诉求是什么,再想怎样用我的方式去配合他,完成他的创作构想的同时在作品中也可以留下我的创作印记。但幸运的是,大部分我合作的导演都非常遵从创作的规律,大家都把故事,把人物放在创作的最核心位置,一切从故事里的人物出发,对创作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认为做好一部电影的关键之一。
记者:在你看来,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在后期剪辑这个方面何不同?
岳博维:其实狭义上的剪辑,大部分都只是指一个或者两个剪辑师的创作工作,在这点上中美没有太多差异。我觉得更多的不同来自于广义的后期工作链上。因为欧美的影视工业化起步时间较早,发展时间也更长,所以现在大部分分工已经非常精细了,以剪辑组为例,专业的制作通常会包含剪辑师,第一剪辑助理,第二剪辑助理,视觉效果助理,音乐编辑,后期协调等多个人。专人专岗,工作起来大家各司其职,比较有效率。国内的大部分后期制作现在的工业化程度并不是太高,很多时候存在着岗位混乱,职责模糊的情况,但近两年我已经感觉到大家有在有条不紊地向工业化的方向逐步靠拢。但我会期待这个靠拢的步伐可以再迈得再大一点,走得再快一点。
记者:你现在在做哪些项目,2020年如何规划?
岳博维:我去年年中刚完成了我的第一部英语院线长片,叫做《About Him&Her》,这是一部浪漫爱情片但有些很有趣的元素和设定在里面。影片设定在80年代末,因为电话串线,一名住在芝加哥的男孩和一名住在密歇根的女孩被连接在了一起。为了还原陌生人电话交谈的感觉,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有一半时间观众是看不到主演的脸的,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出现在银幕上。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有趣的工作体验,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现在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后期制作,现在正在参加电影节,希望年内可以跟观众们见面。我还有一部古装类型片,《剑落大秦》,讲述一个少年复仇故事的武侠动作片,也刚刚在这个月完成后期制作,期待年初可以与观众们见面。未来我希望还是可以专注在故事片,类型片的剪辑工作上,希望可以合作更多的优秀导演,共同创作有温度的故事。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