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公主岭 市州动态-政务 吕宏文 278352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40年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公主岭 市州动态-政务 吕宏文 278352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市州动态

昔日灰头土脸“小县城”,如今“中等城市”见雏形。“改革开放”既是设计大师,又是建筑巨匠——

40年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公主岭

2018-12-17 15:51 | 来源: 吉林日报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王纪佳 通讯员 何石磊 付宇

  航拍公主岭城市新貌。 李刚 摄

  若论起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最直观的莫过于城乡面貌。“老公主岭”们感触太深了:40年前灰头土脸的“小县城”,如今“扩权强县”,大步流星奔向中等城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展开去,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一盏盏霓虹照亮牌匾……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

  从几条“水泥路”和满大街的自行车、毛驴车,到“五横八纵”柏油路和2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

  城市“行头”大变样

  40年前,公主岭建成区面积仅有9平方公里。那时,十字路口还未设红绿灯,满大街的自行车和赶集的毛驴车,街上几乎见不到机动车。城里只有几条狭窄街路,路面坑洼,可谓“路不平、水不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如今,公主岭的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3平方公里,城市的路网框架由70年代的“三横三纵”(三横:科贸大街、工业大街、公主大街;三纵:岭东路、解放路、迎宾路),拓展为现今的“五横八纵”(五横:科贸大街、工业大街、公主大街、国文大街、岭南大街;八纵:岭东路、解放路、迎宾路、光明路、怀德大路、岭西五路、岭西七路、岭西八路)。

  在农村,晴时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大土路”退出了历史舞台,截至今年12月,共建设农村公路3001.716公里,其中县道407.839公里、乡道844.18公里、村道1749.697公里,洁净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农户。

  与城乡道路相呼应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地下高速公路”,即汇聚电力、通信、燃气、热力、广电、给排水等众多元素的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将形成“一心两翼”的超前性、综合性、合理性、实用性综合管廊系统,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40年前,四五层的红砖楼房,是小县城最显眼、最气派的“地标”式建筑,大多数家庭都是10来口人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今年“十一”,“北漂”多年的窦立波带着新婚的老公回娘家,家乡“相见不相识”:鳞次栉比的高楼,数不过来的塔吊,面目全非的格局,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截至目前,公主岭市累计完成城市棚户区和重点镇棚户区改造107个地块,建设回迁安置房和货币安置40325套,受益人口10万多人;重点对240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同时,通过7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共有8117户农村困难家庭、约2.5万人住进了安全房。如今,一栋栋农家小院精美别致,幽雅静谧;10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比比皆是,还有多层的小洋楼,让城里人很是向往!

  百姓业余休闲也有了好去处。公主岭市对响铃公园进行了改造,又新建了新世纪广场、法制广场、迎宾路游园、高铁广场等多处大型广场。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静态停车场、露天市场、水冲公厕等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供水能力也由1978年的318万立方米增加到如今的1278万立方米,整整提高了4倍,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从垃圾、柴垛、粪堆、路障随处可见,到“清根见底”“九无七净”——

  城乡“颜值”大改观

  早年的公主岭,县城土、乡村破,垃圾、柴垛、粪堆、路障随处可见,还被省爱卫会亮了两次红牌。但最近这几年,这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公主岭以创新思维治理城乡垃圾,市场化运作、制度化监管、包保式清理,建立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全市404个村都有了垃圾点。实行了精细化治理:垃圾落地有时间、小广告停留有时间、果皮箱垃圾有容量,从源头根治了纸屑、垃圾袋漫天飞舞的现象,保洁效率进一步提高;实行垃圾运输全封闭,实现了巷路、市场、弃管小区、零散空地常态化保洁。

  公主岭的城市“美容”,做得像女人一样精心——路面“九无七净”,弃管小区“四净六无”;感观量化要求,一级道路“见本色”、二级道路“见本色”、三级道路“基本见本色”;道路废弃物停留时间,一级道路≤5分钟,二级道路≤10分钟,三四级道路≤20分钟。还有,机械清扫时,温度高于5摄氏度以上进行“湿扫”,即喷雾清扫,做到不扬尘;温度低于5摄氏度进行“干扫”,防止路面结冰等。

  如今,公主岭城乡一扫往日的“脏乱差”,从城市到农村都焕然一新,多年积弊“清根见底”,今年被省政府点名表扬。

  40年前的公主岭,夜晚街路漆黑一片,出行的人只能借着月光或用手电筒照明。如今,夜晚的城市比白天还动人。每当夜幕降临时,每条街、每栋楼、每个公园广场都亮了起来,五彩缤纷,金碧辉煌。据统计,亮化彩化的主街路楼体一共有176栋,公园、广场有38处,总亮化面积达80余万平方米。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内河承载着公主岭悠久的文化。曾几何时,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宽敞的河道渐渐变窄。为把岭城的“灵气”找回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公主岭市将内河改造列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对原有河道及现状设施的利用,打造两河景观带,将城市内河打造成多元化、现代化、生态化的一流生态廊道。从此,岭城重现了“小河潺潺、鱼翔浅底”的美韵。

  从年收入125元到13483元,从忙于温饱到“吃喝玩乐”——

  居民“精气神”大提升

  40年物换星移,40载岁月如歌,与城乡巨变相依相伴的,是居民的“精气神”。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个“粮”,可以延展为“钱粮”,富庶与穷困的“精气神”是截然不同的。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说起收入的变化,挣了一辈子“死工资”的孙海滨感受很深。今年62岁的他,从1975年起就在大岭镇政府工作,他的“小账本”清楚记录着每个年代的工资收入:1978年,月工资46元;1980年,月工资91元;1990年,月工资600元;2000年,月工资3000元;2018年,月退休工资4300元。

  据统计,公主岭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是125元,2017年是13483元,增长10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78年是602元,2017年是28367元,增长47倍。

  收入提高了,“衣食住行”也随之改变。以前人们常穿的是蓝色中山装、黄色军服、北京布鞋,最奢华的就是三接头皮鞋。如今,五花八门的服装和鞋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表说。以前人们最惦记的是怎么能“吃得饱”,如今是如何“吃得好”,最讲究的是“吃出健康”。过去出门有一台永久牌自行车就很“风光”,如今小轿车开进农民家,大岭镇山嘴村300多户人家,有车的超过70%!

  与物质生活同步提升的,还有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0年来,公主岭农村建成“千平”以上文化广场336个,农家书屋404个,文化大院404个,文化站23个,乡镇一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7个,共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21.5万余册,送戏下乡演出650多场次。村民们利用闲暇时间扭秧歌、跳广场舞、做健身操、打篮球、读书看报,优哉游哉。在市区,建有现代化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老年大学,市民参与文化活动选择多多。

  今年65岁的寇大姐自打退休后,比上班时还要充实。翻开她的“日程表”,各种活动应接不暇:每周4天上老年大学,一天参加京剧班,晚上还要到社区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年底了,各种公益演出、大型活动更是排得满满当当。她说:“我们这些‘50后’,真恨不得把一天活出两天的精彩来,这才不辜负现在的好时代啊!”

  40年来,公主岭城乡居民的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明习惯逐步养成。“适量点餐、杜绝浪费”已成共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入人心,人车互让、垃圾分类、爱护花鸟司空见惯,助人为乐、敬老爱幼渐成风尚。文明,已成为岭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编辑: 吕宏文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