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品尝、民俗表演、蓝莓采摘……近日,来自省内外各地的上万名游客齐聚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长安村“春水如嘉生态园”,体验采摘蓝莓的独特乐趣。“伊通蓝莓采摘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场由地方政府所主办的活动,正在转变成我省休闲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莓采摘节”的火热,只是伊通推进全县全域旅游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11月,伊通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为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县还先后举办了伊通第二届大樱桃采摘节、以“保护野生珍稀鸟类,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伊通”为主题的爱鸟护鸟活动、以及第四届中国(伊通)榛子科技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充分激活了文旅、农旅整合发展,为伊通满族自治县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伊通,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越来越多的人搭上旅游“动车”。据统计,2016年,伊通县接待域内外游客6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作为省内距离长春最近的县区之一,伊通的旅游发力点,着眼于长春最美卫星城、东北地区新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我们计算过,如果路况好的话,从长春到伊通的两个高速口之间的车程,仅需要半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长春‘半小时经济圈’,旅游开发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同时,省里今年启动了‘长平经济带’建设,随着四平市国家二类大城市建设和二龙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伊通将同时直接接受长春和四平两城的辐射和带动,这为推动伊通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伊通满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宋威说。
“伊通”名源于伊通河,系满语,为“强壮、粗犷”之意。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伊通内的满族文化随处可见。离开高速公路驶进城区,车窗外的路牌、牌匾皆为满、汉双语设计。行驶中,坐在副驾驶的伊通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郑守和指着车窗外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街道房屋向记者介绍,“这都是我们县今年统一改造的,要是过两个月再来,效果会更好。我们希望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伊通,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满族文化氛围,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文化沉淀,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有的旅游特色。”
说到满族文化,最不能错过的当属“伊通满族博物馆”,离县政府不远,车程十分钟,即到达目的地。门口满、汉双语题写的馆名彰显历史的厚重,成为伊通满族自治县最佳的“文化代言人”。据馆长王海燕介绍,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展示和反映满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专业博物馆,主要以收藏、展览、研究满族出土和传世文物为主,“现有馆藏文物630种近5000件,设8个展厅,是目前国内县级满族民俗文物收藏最多的民俗文化展示之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8-9万人次。”
全县一盘棋,处处皆风景,伊通的旅游资源可谓“包罗万象”。包括伊通满族博物馆在内,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到90余处,其中可直接利用的有40余处。宋威介绍,县境内旅游资源总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大孤山、南山、绿色生态园、满族博物馆、火山展览馆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景区6处,景点40余处。“我们相继推出了自然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养生、农家乐等系列旅游产品,并规划辖区5个旅游重点区域,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00人。”
驾车从伊通县城出发,向南行驶约1个小时,河源镇保南村秀丽的风光映入眼帘。作为伊通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源镇保南村是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的“领头羊”。“现在来我们这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火哦,每年靠这个就能给我增收2万多元。”村民张春林开心的说。据保南村支部书记姜白翠介绍,目前保南村正在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休闲旅游经营模式。而为使保南村的农家乐产业规模化,伊通县也是大力扶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鼓励与扶持力度,使之规模提升、内涵丰富、经营规范、助推全域旅游新格局。”郑守和说。
伊通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力争“十三五”把旅游业建成百亿级产业。同时把今年确定为全域旅游建设年,决心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宋威认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会给伊通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它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战旅游业,并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有序建设和经济快速提升。”在返程的路上,郑守和这样解释他心中的“全域旅游”。
“七星宝地敞开大门笑迎四海商客,满族文化源远流长共候八方宾朋。”借着“全域旅游”的东风,伊通的旅游业正在全新起航。
记者张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