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平市北山哈大公路入口处的烈士陵园。 李刚摄
四平塔子山战斗遗址。李刚摄
四平市战役纪念馆。李刚摄
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李刚李刚摄摄
三道林子战斗遗址。李刚摄
马仁兴烈士铜像。李刚摄
现悬挂于四平市铁西区铁路小学的国耻钟。李刚摄
1946年4月2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指示电文“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因“四战四平”,她被誉为“东方马德里”,又被称为“英雄城”。
“英雄城”里论精神,红色旅游升品位。肩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使命,四平的红色基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红色印象1:
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旧址
古朴、典雅,富有满族风情的四合院——这里是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现坐落于梨树县梨树镇内。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两党为经略东北,在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进行了四次大战,其中发生1946的四平保卫战,作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一时为中外所瞩目。由于四平得失事关国共两党在东北以致全国的最终前途,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来到前线,在这座宅院里驻扎了一个多月,亲自指挥了这场中外闻名的四平保卫战,也就是四战四平的“二战”。
这座四合院建于清代,原为清末官员张绍宇的私人住宅,正房西屋就是当时的作战指挥室。如今,这座宅院已被列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内陈列着指挥部当时用过的一些物品。
红色印象2:
三道林子战斗遗址
时间追溯到1946年4月18日。闻名中外的四平保卫战在这一天打响。为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双方20多万大军云集四平城郊,在东西长达100多里的防线上,展开了一个月的阵地攻防战,其中三道林子高地的战斗最为残酷。
三道林子高地是四平城区西北屏障,海拔30米,是四平侧后主阵地与制高点。三道林子得失直接关系市区安危,是国共双方必争之地。
4月21日,三道林子攻防战开打。当时守卫在三道林子的是东北民主联军地方部队——保安1旅1团的两个营,旅长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马仁兴,兵员多是新兵。而他们的对手是有天下第一军之称的新1军38师。实力虽然悬殊,弱者并不示弱,竟然坚守5天!最后,保一团的两个营伤亡殆尽,无力再战,奉命下撤。
之后,民主联军另外两支敢打硬仗的骨干部队又前赴后继,冲上三道林子阵地。其中的一个连在接防的当天,击退了国民党军9次进攻,最后只剩下9个人。住在三道林子的一位大妈痛心地回忆说:“那人啊,可死老了,都是嘎巴脆的大小伙子啊!”当年曾亲身经历三道林子战斗的保1团军医,讲到三道林子的牺牲,仍忍不住流下热泪。他说:“500多人的一支部队啊,头天晚上进入阵地,第二天只剩下30多人回来。”一位负责安置伤员的老战士回忆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在阵地上看到的那一幕:一位烈士头扎绷带,鲜血凝固在嘴角,双眼圆瞪,牙齿还紧紧咬着一根导火线。显然是负了重伤,牺牲之前还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三道林子大血战,一个“血”字道尽了惨烈。
红色印象3:
马仁兴铜像广场
夜深人静五更寒,半轮残月照窗前。外侮内患扰神州,何时旭光照人间?到处黄土皆埋骨,血染征袍何堪怜。
这首诗的作者是四平战役4万牺牲者中职务最高的将领——辽吉纵队独立1师师长马仁兴。
1945年9月,马仁兴随部队来到东北,先后参加了一战、二战四平。1947年6月,马仁兴又参加了残酷的“三战”——四平攻坚战。
6月21日,部队向道东挺进,在天桥下遭到了国民党军猛烈的炮火伏击,仅十多分钟就伤亡了600多人。因为伤亡太大,失去了攻击能力,被迫撤出战斗。师长马仁兴焦急万分,满嘴的火泡。部队撤下之前,在距前线不到两公里的师指挥所里,马仁兴勉强吃了几口煎饼,就走出洞外,边抽烟边观察前沿战事。这时,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左胸,马仁兴当场牺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为了纪念我军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马仁兴,四平先后兴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仁兴小学、仁兴路、仁兴商厦和马仁兴烈士铜像广场。
红色印象4:
塔子山战斗遗址
塔子山距四平城区约10公里,位于东北民主联军东西百里阵线最东端,是四平以东群山之首。塔子山主峰海拔400米,山顶面积近百平方米。站在山顶可俯视四梅铁路和集锡公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四平危矣。
鉴于此,1946年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派出素有“铁军”之称的3师7旅19团扼守塔子山阵地。这支部队前身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红2师4团、八路军115师685团。
国民党新六军5个师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塔子山发起攻击。19团在遭受重大牺牲的情况下,连续6次打退敌人成营成团的冲锋。高地被占领后,两军士兵扭打在一起,死后的尸体都无法分开。整个塔子山被鲜血染上一层红色,树木变成了焦炭。塔子山阵地失守,民主联军奉命全线撤退,结束了长达32天的四平保卫战。
红色印象5:
四平烈士陵园
四平烈士陵园位于四平市北山哈大公路入口处,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军队先后四次鏖战四平。1948年3月四平解放后,四平市政府立即组织人力将散埋于市区各处的1万多具民主联军烈士遗骸统一收集,集中安葬。这座无名烈士合葬墓,是国内最大的的烈烈士士合合葬葬墓墓之一。
镌刻于陵园门口的“四平烈士陵园”这六个大字,是曾任东北局副书记的陈云所题写。无名烈士合葬墓两侧,是烈士英名录碑廊,俗称“万人墙”,上面刻录了10083位烈士英名。
红色印象6:
四平烈士纪念塔
1948年4月,解放军收复四平一个月后,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建立四平烈士纪念塔,以告慰牺牲的数万名解放军战士。1950年,四平烈士纪念塔在转盘街广场竣工。
纪念塔整体建筑由塔、牌坊和塔园三部分组成。纪念塔通高23.25米,塔基为二级园台,塔座上有八面体塔室,20根瓜棱石柱环绕塔室、支撑室顶,凌空托起20.76米的塔身。塔顶镶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五角红星,象征着英烈精神永存。距塔前30米处建有牌坊。塔园为圆形,园内青松环绕,花草繁茂。
纪念塔建成后,在塔身四周均有题词。塔正面是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题词:“为解放人民而奋斗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塔背面是时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题词:“成人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塔身南面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题词:“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塔前牌坊上的匾额与楹联为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兼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所题:“四平市烈士纪念塔”;两侧楹联为“革命业绩垂千古,烈士光辉照山河”。
岁月沧桑,纪念塔身正面题词换成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牌坊两侧楹联换成毛泽东诗词《七律回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红色印象7:
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战役纪念馆建于1958年,几十年中馆舍几易,内容越来越丰富。共分为站前时局、战史风云、人民伟力和丰碑永矗4个部分。四平战役纪念馆已成为代表四平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
纪念馆所在的位置最早叫四平街公园,是四战四平中的重要战场。1948年四平解放后,改称烈士公园,并在园内塑有一尊英雄铜像。后改为儿童公园。2003年改建为四平市最大的文化休闲广场——英雄广场。
红色印象8:
“国耻钟亭”
国耻钟亭坐落在四平市铁西区铁路小学,亭内高悬“国耻钟”。
1915年5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日本侵略者更加嚣张,步步紧逼。扶轮小学(现四平铁路一小)的教师们预感到民族灾难即将降临,想到了“晨钟暮鼓”的古老方式,想时刻警醒学生们不忘国耻,于是自发集资,铸成了国耻钟,用木质吊架将其竖立在操场的讲台旁。
那时候,学校每天朝会,全校师生列队集合,有问有答——问:“二十一条,是不是我们的耻辱?”师生答:“是!”
问:南满铁路没有收回,是不是我们的耻辱?师生再答:是!
问:日本人在南满铁路开枪杀人,中国人白白冤死,这是不是我们的耻辱?”
师生齐声回答:“是!”
“九一八”事变后,原钟下落不明,直到1995年底,由四平市中小学生共同捐款,重新铸造国耻钟,同时修建了这座国耻钟亭。
记者 崔维利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