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志智双扶”撑起脱贫“脊梁”  市州报道-政务频道 张亮 264414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通榆“志智双扶”撑起脱贫“脊梁”  市州报道-政务频道 张亮 264414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频道 > 市州报道

通榆“志智双扶”撑起脱贫“脊梁” 

2018-04-26 12:58 | 来源: 白城日报

  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落地生根,在缱绻的春光中,鹤乡通榆掀起了“志智双扶”的新高潮:文明乡风扶起了脱贫的志气,技能培训挺起了脱贫的腰杆,教育扶贫燃起了脱贫的希望……在这里,一份浓郁的奋进情怀被唤醒,一股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被激发。

  “富道”模范变形记

  “咱们研究研究下一年的香瓜呗,来年咱们得形成规模大力发展,都有啥打算?”“行,那我必须得算一股啊!”“我那大园子要是扣你这么多大棚不就能耐了嘛!”“哈哈哈……”

  站在院门口就听到屋里七嘴八舌好不热闹,怀着好奇心笔者走进了乌兰花镇乌兰花村“富道”模范周全的家,原来他正向合作社社员们传授自己的致富经。

  “你们想不到吧,老周以前不仅是我们村的刺头,还三天两头上访,全镇人都不敢惹他!”村民展传斌一脸打趣地对笔者说。

  周全曾是全村、全镇乃至县里都有名的上访户,身强力壮却不思进取,一直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端着饭碗等小康”的消极思想,穷困潦倒混日子。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了解到这一情况,三番五次前往周全家做工作,嘴皮子都要磨破了,可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从思想上扭转观念,从心理上克服懒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王学范打出了“立村约、讲操守,比学评、见行动,弘民风、铸村魂”的系列组合拳,通过移风易俗,成功使“老周们”摒弃了“等靠要比怨”的旧思想。

  而今,昔日的上访户已蜕变为“富道”模范,可王学范语重心长的话语“你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一直萦绕在周全耳畔,他主动牵头成立香瓜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在发家致富的小康路上奋进,而那一座座新建的瓜棚里,更是孕育着脱贫的无限希望。

  帮扶帮到点子上

  什花道乡香坪村村部近日人头攒动,原来新一期职业技能电焊技术培训班开班啦!课堂上,村民们聚精会神听讲,积极踊跃参与实践。在众多学员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姜宏武,他可是培训班的“铁粉”了!

  姜宏武的妻子身患重病,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既要为妻子治病,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垮了他。就在心灰意冷之际,村干部给他送来了好消息:县人社局要来村上开展免费电焊技术培训!苦于没有技能的姜宏武似乎看到了希望,赶紧报了名。

  “干啥都得有技术,通过培训咱也有了技术,有技术才能赚大钱,我们在这学电焊技术还发证,现在我们家一个月不少挣,马上就脱贫了。”姜宏武难以掩饰的兴奋,让笔者都受到感染。

  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自脱贫攻坚战开始后,他们就坚持靶向施策,推出“精准滴灌”培训模式,瞄准就业市场需求,委托培训机构深入各乡镇村屯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与青岛大连等地用工单位达成用工合作协议,打造通榆焊工和通榆家政服务品牌,实现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

  除了开展就业技术培训,通榆县还围绕特色种养产业,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培训、技术承包、农家课堂等方式,按农时分模块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获得收益。累计78000余人次的培训,为全县精准扶贫增志添智提供了内生动力源。

  教育扶贫拔穷根

  “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现在还在家呆着呢,以后长大也不知道怎么生活。”三度辍学的马俏泪盈于睫:“我真的特别想上学,可是爸妈离婚了,妈妈精神又不好……”

  “教育局和学校对咱孩子特别好,啥事都想着咱孩子,买书买本,捐款捐物,没有他们献爱心,咱孩子现在都上不了学。”马俏的外婆在采访中也数度哽咽。

  马俏不过是通榆贫困学生的一个缩影。

  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托起明天的太阳,通榆县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制定《通榆县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助学政策,分别给予每生每学年1000元——3000元不等的扶贫专项助学金。

  “建立和完善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全面资助政策,努力不让任何一名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通榆县教育局的庄严承诺,而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则兑现了他们的诺言——仅2017年教育扶贫资金投入就高达8725万元,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高中入学率为87.8%,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资助全覆盖得以实现。

  扶贫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通榆已形成教育部门与社会力量多元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冉冉上升的新星将在通榆发出璀璨光芒。

  刘 畅

编辑: 张亮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