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五创新”集结发展新优势 市州报道-政务频道 张亮 243110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四平:“五创新”集结发展新优势 市州报道-政务频道 张亮 243110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频道 > 市州报道

四平:“五创新”集结发展新优势

2017-06-16 10:54 | 来源: 吉林日报


  二龙湖水库全景。邹志强摄

  在“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中,专家闫献国在车间做技术指导。李敬元摄(资料图片)

  四平把引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人才。图为四平“第三批硕博人才引进活动”对接会现场。孙红影 摄(资料图片)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馆一角。邹志强 摄

  入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市”,成为全国10个示范市之一;“院士专家四平行”,10名院士、90名专家献计四平转型发展;“首届中国·四平科技成果展洽会”,让“5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地开花;商事制度改革,各类市场主体激增66%……

  近年来,四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通过战略创新、人才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潜力更大的创新发展之路。

  战略创新

  用长看短谋大势

  四平市委制定的发展战略,有两大特点:高远性和系统性。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高远性”就是用长看短,“长”是未来,“短”是现在,面向未来看现在,把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居高望远,提出要利用好“五个机遇”(战略叠加、产业转型、创新创业、改革红利、平台创建),发挥好“五大优势”(工业基础、农业资源、创新能力、区位交通、历史文化)。

  鲜明的系统性:用大看小,自成体系。

  “用大看小”,就是以世界眼光即大视角看地区、看城市,形成系统思维,大是全局,小是要素。四平市委确立的“五路并进、五市联动、五城联创、打好六个攻坚战、牢固树立‘一二三’意识”,全力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的发展战略,就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是总体目标。人民富足、幸福,是一个国家存在的终极意义,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存在的终极意义。四平市委依托本地区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特色优势,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个五”战略部署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过深入研究,确定四平这样一个特色化目标体系,体现了具有战略格局的大思路,是能够长远制胜的大主意,增强了具体工作的目的性、导向性、实效性。

  “一二三”意识(争创一流、全力打造国家二类大城市、守稳全省第三底线),是发展的坐标;“五路并进”(产业跃升、城乡统筹、开放融合、生态文明、民生改善)是发展路径;“五市联动”(农业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兴市、生态育市、文化铸市)是发展举措;

  “五城联创”(健康城、旅游城、智慧城、平安城、文明城)是发展引擎;“六个攻坚战”是发展抓手。

  四平市委提出的“六个攻坚战”(工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业跃升、城乡建设、县域突破、民生改善),集发展总体目标、发展坐标、发展路径、发展举措、发展引擎之大成,用一场场战役一步步靠近战略目标。

  人才创新

  不拘一格聚才智

  去年11月,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开始筹备。成立一个新开发区,前期工作纷繁杂乱,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却是重中之重。眼下就有一个立马就上报的项目,时间紧、分量重,谁来负责才好?时任新开区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霍宽拍板:“让小盖负责,他能胜任!”霍宽信任盖春涛,是有缘由的——来自内蒙古的盖春涛,是市里引来的硕博人才,以前又有这方面的经验。盖春涛进入角色后,果然不负重托,提前完成了任务。不仅如此,他还紧盯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用心包装项目,拟为新开区争取政策支持性资金10亿多元。

  “这件事还没有最后落地,但做好项目包装、及时上报,就为争取资金提供了可能。”盖春涛笑呵呵说。霍宽的评价是:“破格引入,破格表现”。

  人才关乎发展,关乎未来。四平根据“十三五”发展需求,创新人才机制。

  “引人为我需”。组成6个引才组,手持“需求目录”,分赴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等5省市,在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招录人才,4批共引进500余名重点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人才。对引进的硕博人才给予优待,其中硕士6年补贴12万元、博士补贴15万元,;市直引进的硕博人才免费提供公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未成年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在本地公办学校择校,由异地转入本地就学,不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引才为我用”。四平连续多年举办了“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共有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共100名专家来四平,对企业发展战略、技改升级、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献计献策。如今,四平已建成4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工作站,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四平落地生根。巨元公司与陶文铨院士团队签署了合作协议,攻关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精细化工与长春工大王承学教授签约合作,攻关头孢呋辛酸产品合成产生的DMA回收应用技术。一个个新项目的开发研究,一次次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推动四平从制造向“智造”华美转身。

  体制创新

  锻造经济增长极

  体制创新是四平大地最雄劲的主旋律。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四平紧盯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出一项项重大举措,锻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两区一城”创建经济新高地——

  立足于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势再造,2016年3月,四平整合“两区一城”(四平经济开发区、铁东经济开发区、东南生态新城),统称为四平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区融合发展模式。

  “两区一城”整合后,在四平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对空间、产业、资源等进行梳理整合,科学编制四平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差异化定位各区域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组织管理、内部协调、保障推进等机制,以“抓招商、上项目、兴产业”为主线,以“引资、引智、创业、创新”为主旋律,发挥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火车头”作用。

  乡镇区划调整,培育经济新优势——

  乡镇区划调整,是哈长城市群赋予四平的战略内涵。去年9月,《四平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上报省政府。通过调整乡镇区划,在原有的四平红嘴国家级开发区、四平市经济开发区基础上,将再造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和二龙湖生态保护示范区,全面对接新一轮东北振兴14条举措。

  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筹备工作自去年11月1日启动,从招商引资、功能配套、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上多角度发力,利用自身交通、矿产以及工业基础等优势,打造一条新型工业走廊,建设一座产城融合新城。

  筹建中的二龙湖生态保护示范区,是乡镇区划调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生态发展之路,建国际一流景区’,把这里建成‘山水、户外、渔猎、禅修、养老’示范区,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市委书记赵晓君提出的发展思路,清晰而具体。

  “三省四市”,共建区域共同体——

  四平市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拓展城市发展外部空间,积极打造“三省四市”哈长城市群次区域合作区,共建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抱团发展,化腹地为高地。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梨同城化,提升经济承载力——

  “四梨同城化”从规划走向现实。“四梨大街”早已通车,同步启动还有户籍同城互迁、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同城同待、就业服务同城保障、工商营业执照同城通办、医保社保同城覆盖、基本医疗服务同城统筹等。

  辽河垦区“变身”,冲破束缚轻装上阵——

  体制不顺,曾严重制约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的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省经合局和省编委分别下发文件,使辽河农垦管理区正式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享受省级开发区的相应权限及优惠政策,住建、交通等业务纳入县市管理序列,成为垦区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机制创新

  源头活水滚滚来

  机制创新,四平瞄准“深水区”,多点发力——

  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由原来的3779项,缩减至1883项;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切实解决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项目审批服务。

  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年报公示制、“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等举措,推行“一窗口受理、各部门联办”机制,就业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679户,增长66%。

  投融资机制改革,采用“存量转让+投资、建设、养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以全国第三名的综合成绩,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政府补偿力度;在县以下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县、乡、村级分工协作机制,逐步构建大病在县里、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安建设”示范工程,并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在健全完善“一室引领两队”“一警多能”警务模式基础上,推动合成作战指挥系统建设,实现24小时巡逻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增活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未来!枫叶公司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平枫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振平几句话就破了题。

  科技创新让枫叶公司由3000元起家的小广告公司,成长为“国家最具自主创新企业”“全国最具节能减排企业”“国家科技部立项企业”,一跃成为东北三省LED光电企业领军者。

  “枫叶自创建以来,就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每年销售利润的25%以上用于科技研发。公司现有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4项、购买成果转化7项,全部得到应用,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平均占47%以上。”鲍振平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和购买成果转化,正是枫叶科技创新的“不二法门”。

  近几年,四平在创新上突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制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意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滚动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品转化能力。

  四平艾斯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用于新产品研发,实现了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禽类自动掏膛生产线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多年的市场垄断。同时,也使企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了话语权。

记者 崔维利 刘艳

责任编辑: 张亮